有了米,为啥还要有千米、毫米?
最直接的理解,为了简洁。想象一下雕版印刷时代,多刻一些字,要少刻多少书啊?
简单就是力量。再微小的变化,乘以时间的维度,就会有可观的变化。
不止于此。
当我们频繁使用千米、甚至光年时,我们的思维会不自然地变得开阔;
当我们频繁使用毫米、甚至纳米时,我们的思维会不自然地变得细微。
考虑问题单位的变化,会影响格局的不同。
独立开发,自由职业
有了米,为啥还要有千米、毫米?
最直接的理解,为了简洁。想象一下雕版印刷时代,多刻一些字,要少刻多少书啊?
简单就是力量。再微小的变化,乘以时间的维度,就会有可观的变化。
不止于此。
当我们频繁使用千米、甚至光年时,我们的思维会不自然地变得开阔;
当我们频繁使用毫米、甚至纳米时,我们的思维会不自然地变得细微。
考虑问题单位的变化,会影响格局的不同。
进入下半年了,列下 7 月要做的事:
问我为什么没有回顾 6 月工作?
不是很在意。因为 计划只是用来指导接下来要做的事,却不是用来遵守的、也不是用来限制要做的事。根据当下的情况随时调整,更好。进而,也就没必要总结。
说难听点,有钱人的社会。
今天和新朋友面基,其中聊到了这个话题:阶级固化;有钱人坐着不动,财富会快速增加;没钱的人,很难变有钱。
再比如,高房价对创新,到底是促进作用大、还是抑制效果更多?年轻人,更可能豁出去拼一把,还是心灰意冷、墨守成规?西方的福利社会使得 生存压力变低,到底是提供更多创新的可能性,还是杀死进步的温床?
虽未善其身,已兼济天下,这或许就是年轻人的特性吧。
作为 iTips 的前传,今天基本完成了 iPaste 的 Pin 管理,稍后会放出来给大伙体验。
如果:
我应该把这 1 小时用于改进已有产品,还是另外做一个新产品?
精品的边际收益低,阻止了产品变好。
如何破局呢?提高精品软件的边际收益。
具体点,大家愿意为精品买单;
再具体点,之前你花 10 块钱买了有 10 个功能的 App,现在 App 出新版了,只改进了其中 2 个功能的体验、并没有增加新功能,你也愿意花 10 块钱买单、而不是骂娘:擦,这也要钱?
用户的层次,决定了产品的层次。
情怀不能当饭吃,也不能让产品变好。归因到底,还是用户对于好产品的愿力,推动开发者创造更好的产品。你想要的,决定了你能得到的。